央视曝光捆绑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21 14:44:36   阅读量:0

  央视曝光捆绑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莫慌,真相在这!

  文/记者 洪广玉

  众所周知,甲醇是有毒化学品,很多人一听到甲醛就会将其与“致癌”联系起来,但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最大危害首先是通过吸入的方式,通过食物摄入甲醛确实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这点需要引起关注,但并不是说偶尔摄入甲醛含量很低的食物也要恐慌。

  近日,网络上一个名为“这样捆绑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而且洗不掉!央视已曝光……”的帖子广泛流传,介绍的是央视新闻频道做的一个节目,记者把捆绑了胶带的蔬菜送去检测,发现无胶带样本的甲醛含量为3毫克每千克,而捆绑了胶带的样本清洗前为30毫克每千克,清洗后为10毫克每千克。专家借此提醒消费者,长期食用这种蔬菜可能会对消化系统、肝肾功能产生毒副作用。

  显然,现在菜市场、超市里用胶带捆绑蔬菜很常见,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该担心吗?

  样品的代表性无法确定

  首先要说,央视的这个视频是真实的!这个名为《蔬菜上的胶带有毒吗?》的视频最初由央视网在2014年8月17日发布,节目中,专家把央视记者送来的捆绑蔬菜切开,将有胶带和没有胶带的部分分开,模拟家庭清洗蔬菜的过程,然后测定不同部位甲醛的含量,得出捆绑胶带部位为10毫克每公斤,而无胶带部位的甲醛含量为3毫克每公斤。而网络上的相关帖子均为此视频为基础进行加工,以类似于“这样捆绑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千万别吃!”的标题进行广泛传播。

  记者联系到了视频中出现的专家——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食品安全科普基地王浩博士,王浩表示,当时他确实配合央视记者对蔬菜进行了检测,但该记者只是送来了3个样品,而节目中出现的“10毫克每千克”的甲醛残留数据,是检测这3个样品(三捆菜)后得出的平均值。

  王浩强调,由于此次检测或发布并不是一个课题项目,他只能是“对来样负责”。而市场上捆绑蔬菜的胶带种类很多,此外胶带缠绕时间长短,储存温度的高低都会对甲醛迁移出来的量有影响,蔬菜是否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其它污染也无法确定,所以这3个样品能够有多大代表性他也无法确定。

  一般来说,绑菜的胶带最可能存在问题的是带子上的胶黏剂,胶黏剂由黏结物质、固化剂、增韧剂、稀释剂、填料和改性剂组成,这些成分在一定温度下是具有流动性的,因此较容易在蔬菜上残留。其中的增塑剂的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而稀释剂主要为苯、甲苯等。

  事实上,此前也还有媒体做过同样的事,查证绑菜胶带是否有危害。2013年,辽沈晚报将3种捆有不同胶带的蔬菜送至大连市西岗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验监测中心进行检测,由于样本量不够,还同时采购了同类胶带检测。检测结果却发现,送检的胶带样品中并不含有甲醛成分,其中的铅含量也符合卫生标准。可见,如果未经更广泛的风险评估,很难说清楚绑菜胶带的成分问题。

  当然,仅就这三个样品的检测结果来说,确实出现了捆绑胶带的蔬菜甲醛残留量更高的情况,这无疑也是一种风险提醒。

  不过,关于长期摄入甲醛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王浩认为节目中对其观点的呈现并不完整。众所周知,甲醛是有毒化学品,很多人一听到甲醛就会将其与“致癌”联系起来,但甲醛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最大危害首先是通过吸入的方式,通过食物摄入甲醛确实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这点需要引起关注,但并不是说偶尔摄入甲醛含量很低的食物也要恐慌。

  蔬菜水果中普遍“自带”甲醛

  实际上,食物中的甲醛普遍存在。除了人为非法添加、包装材料污染食品,动植物体内本来也会自己“产生”甲醛,它是一种正常的代谢产物,也被称为“内源性甲醛”。

  一般来说,水果和蔬菜都会“自带”含量为 3~60 mg/kg的甲醛。WHO 曾公布过一组食品中甲醛含量的数据,其中梨 60 mg/kg、苹果 20 mg/kg、洋葱 20 mg/kg、胡萝卜 8 mg/kg、

  蕃茄 6 mg/kg、菠菜 5 mg/kg。荷兰食品检测部门曾对 162 种产品,包括软饮料、含酒精饮料、肉及肉制品等所含有的甲醛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甲醛含量超过 1 mg/kg 的占 53%,超过 2 mg/kg 的达到 20%,有 15 种肉及肉制品中的甲醛含量超过 10 mg/kg。

  蘑菇和水产品堪称“甲醛大户”。有研究人员对东莞市 35 个农贸市场的 130 份食用菌进行了调查,其中干香菇 56 份,银耳 58 份,木耳 14 份,茶树菇 2 份。在干香菇中甲醛检出率 100%,平均值为 164 mg/kg!该调查中木耳、银耳和茶树菇中未检出甲醛。

  水产品根据种类不同甲醛含量差异很大,比如一般淡水鱼中不会检测出甲醛,而海水活鱼和海水冷冻鱼的甲醛含量较高。根据一项调查,市售的龙头鱼、鳕鱼甲醛含量尤其高,刚捕获的龙头鱼甲醛含量为30.12-199 mg/kg,而市售干制的龙头鱼甲醛含量高达871.3-1357.2 mg/kg。此外,一些水发产品如银鱼、鱿鱼丝中甲醛含量可能更高。

  偶尔摄入少量甲醛不必担忧

  也就是说,不管哪种来源的甲醛,实际上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从食物中摄入甲醛。好在,一般食物中的甲醛含量都达不到“急性中毒”的量,同时,对于摄入的低剂量甲醛,人体会代谢掉。

  美国环保署对甲醛的建议剂量(RfD)为每天 0.2毫克/千克体重,在此剂量下不致对健康构成明显的风险,换算出来就是一个50千克的成人,每天摄入的甲醛如果不超过10毫克,就不必担忧。

  回到央视记者送检的这3捆蔬菜,以清洗后“10毫克每千克”的甲醛残留数据来论,显然对健康的影响是很小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每天摄入的蔬菜都达不到1千克,况且生蔬菜烧熟后残留的甲醛也未必全部摄入,但考虑到消费者可能从多种食物中摄入甲醛,而用胶带捆绑蔬菜并非完全必要,也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风险点,因此让商家用其它绳子代替胶带,消费者彻底清洗或者干脆丢弃胶带捆绑的蔬菜部位,也不失为可以接受的建议。

  央视曝光捆绑胶带的蔬菜甲醛超标10倍

  食品中甲醛残留限量暂无标准

  事实上,甲醛作为一种有毒化学品,一直是食品监管部门的“严打”对象。由于甲醛价格低廉又好使,它经常被某些商家用来给食品消毒、防腐、改变食品外观品质,比如用甲醛发鱿鱼丝、加工虾皮等,卫生部早就把甲醛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提醒消费者注意。

  不过,由于甲醛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化工原料,在日常生活中用处极广,食品中除了自身含有外,还可能是在生产、运输、储存或者销售等过程中接触到而被污染的,是否判断定为人为添加,一种产品中限量多少合适,要评估起来工作量都极大。目前,国家还未制定甲醛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标准,但有一些风险评估的数量可以作为参考。

  比如下表,就是国家食药总局2015 年度发布的,用于区分甲醛问题样品的参考值。


  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时可以用闻一闻的方式来判断是否含有过量甲醛,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识别出低残留量的甲醛,而有些产品本身就可能有各种“气味”,比如有些虾皮储存时间长了,会散发出低级胺和氨气,这种刺鼻的气味可以掩盖甲醛。

  了解哪类食品较可能人为添加甲醛很有帮助,比如,虾仁、海参、黄喉、鱿鱼、扇贝肉等海鲜,鸭掌、百叶、蹄筋等水发食品是商家最有动机用甲醛浸泡的产品,而且甲醛残留量有时还很高,这些浸泡过的食物看起来往往更新鲜更饱满,消费者不必因为追求外观更好看而购买这类产品;某些粉丝、米粉、豆制品中也可能添加甲醛以防腐。对于上面这些产品,应该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正规渠道来源的产品,以避免或减轻食品中甲醛残留对健康的影响。■

 

  TIPS:参考资料:

  王树庆,苏蕾. 食品中甲醛的含量与控制[J]. 食品工业科技,2004,25( 11) : 137-138.

  钟惠英,申屠基康,梁芹芹,等.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甲醛含量调查 [J].中国食品卫生,2006,18(5):441-223.

  杨雪娇,黄伟,温健昌,等.2005 年东莞市食用菌甲醛含量抽查结果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