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在用力之后会抖?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5-16 17:27:27   阅读量:0


 

为什么手在用力之后会抖?

首先请放心,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且有一个专业名称:生理性震颤。生理性,顾名思义,这是正常人在紧张、劳累、恐惧时,表现出的肢体快速抖动。而在安静、休息时这种表现会消失。

我们可以回想或设想一下:当你第一次登台演讲,一万观众,聚光灯,鸦雀无声,评委用针一样的目光盯着你……或者你从没谈过恋爱,而心中爱慕的女神突然主动约你看电影、喝咖啡,如果此时双手发抖,这属于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来说,我们人体如果要运动,就需要神经指挥肌肉收缩。这个过程异常复杂,首先需要在额前部的脑回发出最高意识指令,然后脑额叶的中央前回发出直接信号,传递到脊髓前角,脊髓再发出神经元到肌肉,最后肌肉收缩。这个过程解决了人体能不能随意动的问题。

另外,在小脑、基底节、中脑、桥脑(额桥束)、耳、脊髓等神经组织的参与下,还要调整肌肉的力量,这块肌肉何时收缩,收缩力量多大;何时舒张,舒张程度多少。这样就解决了运动精准和协调的问题。

指令传递到肌肉时,钙离子会流入神经轴突,然后乙酰胆碱会从神经末梢释放,与神经肌接头的肌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受体与递质结合后,离子通道会开放,钠离子会内流,然后肌细胞的钙离子释放,与肌钙蛋白结合,粗肌丝细肌丝滑动,再然后肌肉收缩。这个过程要消耗很多三磷酸腺苷(ATP)。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真实世界约0.2秒左右),肌肉实现有力的收缩。

而假如正常人体活动可能要每分钟收缩100次,可是你今天每分钟收缩了1000次。此时,神经末梢的递质、离子均不稳定,更加容易去极化,所以肌肉的收缩就不再稳定了。结果就是发生生理性震颤。

当然,这是人在正常情景下的生理性震颤,与病态的静止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及扑翼样颤抖等有很大的区别。简单而言,前者正常人可以有,后者只在疾病时出现。

■ 知乎ID:Sunshine Lei,神经科医生
 

气道异物与食道异物有什么不同表现?

气道和食道一前一后在我们的咽喉和颈部纵向排列,然后进入胸腔。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食道前都要经过咀嚼形成小的食糜团块,并与唾液混合增加润滑程度。如果有鱼刺、骨头等异物,在咀嚼过程中口咽部的黏膜、肌肉、舌体都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并将其分离。

而如果吃饭狼吞虎咽,口腔内的“预处理”来不及完成,或是口咽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多见于老年人),就容易在食道产生嵌顿、梗阻。食物性食道异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尖锐的鱼刺、细骨头等刺到食道壁上,二是钝性的大块物体梗阻在食道内。此外的另一大类来源则是不慎吞下硬币、笔帽等非食物性坚硬固体(多见于小儿)。

气道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任何外来固体和液体,其保护机制主要依靠会厌运动和咳嗽反射完成。喉部肌肉和会厌软骨等结构的协同工作会在吞咽食物时自动遮盖住气道入口,把异物挡在外面,即使有少量漏网之鱼,气道也会通过剧烈的咳嗽反射来“排除异己”。气道异物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小儿自己含着塑料玩具等玩耍时吞入气道,成人则是溺水、醉酒后吸入呕吐物以及在吃饭时说话、大笑将食物吸入气道。

食道异物与气道异物的鉴别并不难:食道异物患者可以正常发声,诉有哽噎、疼痛感。气道异物发生后,患者往往立即不能发声,或出现声嘶、剧烈呛咳等表现,而且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一个非常有辨识度的手势,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指向自己的喉部。

■知乎ID:胡远东,临床医疗行业

人耳为什么听不到交流电的声音?

声波作为机械波,其本质是空气分子的周期性位移。人耳探测声波是通过骨膜由于内外气压差变化引起的形变。

人耳可听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而家用电的本质是交变电流,即电子运动方向以50赫兹来回改变的电流,按数字来看确实在人耳可听范围之内。但如果仅仅是电子运动,就无法构成机械波(电子在导线里集体转向,可是电子太小,导线里的原子没有动,所以没有空气振动)。

但在许多情况下,交变电流带来的副现象会产生机械波,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线圈噪声。交变电流会产生磁场,当导线一圈圈围成线圈,就会形成强力的交变磁场。在交变磁场中的磁性物质(比如导线),就会来回振动。变电站的变压器里就有大线圈,会发出这样的噪声。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可以间接听到与交变电流有关的声音。当然,这些声音都是电流间接产生的机械振动,而非“听到了电流的声音”。

■知乎ID:Mon1st,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在读博士生

(本版文章由知识讨论社区知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