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院士评选流程有啥不同?

来源:    发布日期:2014-11-07 13:50:07   阅读量:0
  中科院有关负责人称,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是两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其院士增选分别按照各自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两者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关联。“例如在中国有许多被国际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也不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该负责人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整个过程都严格按照院士章程和增选细则进行。“每个学部的院士是由各自学部的全体与会院士经过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然后再经确认、审批和备案等后续环节。任何个人和工作机构都不应该也不会影响增选过程和结果。”
  
  以程序而言,美国院士增选无疑要秘密而繁琐得多。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回忆起他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时就表示,“当时我正在辽宁朝阳野外考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当选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过候选人。”而那之前,他通过单位推荐成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时,评选的情况则知之甚清。
  事实上,这正体现了中美院士流程的差异,中国院士候选人名单是公开的,美国则是秘密的。公开有助于舆论监督,然而也使得候选人能够去搞活动拉选票。
  
  同时,美国院士评选流程也更为复杂。前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表示,“很多科学家并不清楚院士增选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这并不是有意为之,选举的环节确实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度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能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在美国院士评选中,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提名材料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此外,跟外界不少人的理解不一样的是,在我国,院士候选人能不能成为院士,其主要权力并不在中国科学院,而是在候选人所参选的学部。院士评审主要分为三轮:通信评审、会议评审和正式选举,三轮都是由学部来主导的,中科院的院士工作局只负责联络和服务工作。
  
  由此可见,中美院士选举流程还有一大不同点:中国院士的选举自始至终是分学部进行的,而美国院士选举只是在提名阶段分科进行,正式的选举是全体院士投票。分学部选举的优点是选举人都是同行,对被候选人的学术成就都能有更专业的判断,缺点是选举结果容 易被少数人操纵。
  
  除了评选流程,中美院士标准也并非完全一致。虽然理论上说,科学成就当然是能否成为院士的首要标准,美国院士评选就声称“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以此对比,《中科院院士章程》虽强调“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却并未明确“科学成就”这一核心标准,只是笼统地注明“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
  
  此外,中国院士评选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两年前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就表示,他们刚从国外回来不久,“能对中国科学做多大贡献呢?关键在这一点”。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对于长期不在国内工作的院士候选人,在坚持院士标准的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其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由此来看,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也并非完全说不通。
  
  不过,周忠和表示,每个国家院士的评选,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且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科学意外因素的影响。比如某段时间国家可能希望院士更加年轻些,这时一些年龄大的候选人可能就评不上。国情不同,没有必要将不同国家的院士评选放在一起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