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成就了人机“冰上炫舞”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3-07 10:31:09   阅读量:0

文/记者 李晶 编辑/吉菁菁

“北京8分钟”的光芒四射背后,除了亮眼的科技元素,还有夜以继日的204人导演和保障团队,包括进行了87天全封闭训练的72名登台演员,他们发挥敬业精神,付出了极大的辛苦。

推屏演员:

机器人正常灯亮起,我的“8分钟”就结束了

他们最先上场,整个动作要求在三分钟之内完成。

在“北京8分钟”的演出过程中,有48名演员只出现在正式表演前,他们两人一组,推着机器人和“冰屏”最先上场,机器启动后迅速下场。

1号屏、21号屏、24号屏……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自己所推的那块“冰屏”编号。21号屏幕是由常睿和同伴一起推上闭幕式中央舞台的,为了尽量不让现场观众看出来,他们身着黑色紧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听到启动成功的指令,他们就算完成了这次“8分钟”演出的任务,总共上场时间不到3分钟。

“我们就是要推着表演时用的一种设备上场,这个设备主要部分是一块显示屏。”23岁的常睿来自甘肃兰州,是北京体育大学大四的学生。

在8分钟表演中,轮滑演员与机器人的互动让人难忘,机器人配载的显示屏上不时变化出图案,将现场点亮。常睿在场下盯着21号屏,转身、前行,一切正常运转,他松了口气。虽然没有在8分钟演出时露脸,他的工作一样重要,到平昌之前,在北京封闭训练了近3个月。

在北京集训的时候,他们每天至少要推着800斤的道具来回走上千米,需要做大量的力量训练。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道具出口到舞台中间,有一个近6米长的坡路,在训练中,常睿他们就着重练习如何平稳地把道具推上这个坡。“原地发力推起来会很吃力。需要惯性,有一个助跑。”另外一位推屏演员刘京如是说。

另外一个练习要点就是动作协调统一,这48名推屏演员要将24台机器人推到指定位置,机器人接受统一指令启动。只有这个环节正常了,接下来的8分钟才能正常进行。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几个系列的动作,比如定点。”常睿说,后台技术人员会和每组推屏演员确认机器是否正常,然后他们就按照顺序下场。“整个动作要求在三分钟之内完成。”

为了这三分钟,他们要付出三个月的时间训练。

担心平昌会很冷,小伙子们想到现场侯场时候要多加些保暖的东西。不论脚下还是身上贴多少暖宝宝,但他们的手是不能戴厚手套的,因为推屏的时候可能会有脱手的风险。“我就不戴手套了,抓的那个位置戴着手套容易打滑,就那么一会儿,坚持一下。”常睿说,春节要在异国他乡过了。因为保密,他只告诉家里人,别等在电视机前了盼他了,镜头可能给不到。“虽然只是场地里一闪即逝的一个黑影,但21号屏上正常闪动的绿色灯光就是我最好的表演。”

▲排练中的“冰屏” 现实效果,对于推屏演员来说,一开演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轮滑演员:

看花样滑冰视频学动作

“在场上,我们就像画笔一样,在地屏上滑绚丽的图画”,轮滑演员郭露阳说。

“北京8分钟”演出上,24名轮滑演员与24个机器人配合完成表演。他们穿着单排轮旱冰鞋不仅要表现出花样滑冰的美感,还要与背景音乐、灯光效果、地屏视觉效果严丝合缝地配合。

郭露阳是北京体育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平时的专业项目就是轮滑,但踩着单排轮滑鞋翩翩起舞这还是第一次。“我看到表演的录像很震惊,因为我想都想不到我会做出这种东西。”

音乐响起,郭露阳和其他轮滑演员一起滑进场地,向右一个弧线,向后转身穿过两个机器人……这一切动作是在重复3个多月来的训练,正式表演的时候,他没有感到压力,按部就班地走线、滑行。

“忘了自己是在滑旱冰鞋,尽可能展现冰上动作。”这是训练时导演组的要求,也是这三个月来他们重点练习的内容。

刚进集训基地,郭露阳信心很足。滑旱冰是他的老本行,没有什么难的,但随着训练的深入和细化,郭露阳需要重新掌握一套动作。“旱冰比较稳,动作幅度可以大一些,但细微的艺术展现力不如真冰。”表演现场模拟的是一块冰场,演员们动作要想更逼真,就要模仿冰上运动的动作。教练、导演会指导,训练之后,郭露阳就自己找花样滑冰视频看,每一个手势、每一下划动,他都默默记在心里,第二天训练时付诸实施。

来平昌之前的一个月,是演出团队训练最忙的时间段。北京的气温也逐渐走低,训练专门找有大风的日子。晚上,训练场灯光全开,无遮挡的场地四处漏风,郭露阳和同伴们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是在晚上,场地也可能有大风,所以我们的训练就尽可能模拟当地的实际情况。”郭露阳说,一次夜场训练下来,他的鞋里都是汗,湿冷最难扛。回到宿舍,就想把脚放在暖气上烤烤。

▲正在训练的轮滑队员们

视觉计算系统人员:

脱掉羽绒服给笔记本“穿”上

“寒假要去执行一个保密任务”,焦迪给家人匆匆留下一句话,便来到了“北京8分钟”位于北京昌平的排练现场。

12月的北京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焦迪和几个小伙伴要每天坚守在室外的一个高架棚子里,实时观察表演者的训练情况。为了保暖,他们浑身上下贴着暖宝宝,还要披上北京电影学院专门给演员们定做的厚实的羽绒服。就是这样防风保暖,还是把大家冻到说不出话,集体拉肚子。

环境艰苦,但工作还要继续。只是人能挺得住,机器可没有这样的“意志”。室外工作中,顶级配置的笔记本电脑,最多工作三小时就要“罢工”。为了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他们把羽绒服裹在电脑上,甚至把暖宝宝贴在电脑上。即使如此,还是有两台设备没能经受住考验,几乎无法使用了。

与天气斗也好,与机器斗也好,和编导们层出不穷的创意相比都是小意思。从最初编排人的表演内容,后期又增加了机器人和冰屏的表演内容,编导们每一个创新的想法和需求,视觉计算系统就要大动干戈地修改程序,还要加班加点地赶制出来。

▲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团队的师生在排练现场的合影

“有什么问题及时反馈,咱们的大后方会给你们支持的”,这是焦迪从学校出发时,团队老师给她的鼓励,也正是这句话让她有了主心骨。此后每次遇到现场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就及时反馈给后方的团队,理工大学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的留守老师就会马上进行脱密并迅速组织相应人员进行技术支持与响应,最终顺利且及时地配合编导组的效果呈现。

无数个凌晨仍在赶程序进度的日子,已经变成了一段美丽的记忆写在了焦迪的脑海里。

2月15日,当张艺谋导演带领着参演的所有人员启程飞往平昌时,焦迪和小伙伴也完成了辅助排练和辅助预演的任务。赶在新春之际,与家人们过上了一个团圆年。

十天后,已经开学的焦迪和小伙伴们在实验室中一同观看了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的音乐响起,灯光闪亮,在既紧张又激动的情绪中,大家握紧了拳头,直到音乐声止,终于发出了胜利的呐喊,而每个人的眼睛都已湿成了一片。焦迪说:“我为我的团队骄傲,我为我的祖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