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03 15:01:04   阅读量:0

【演讲人】


刘亚东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4月16日,中兴事件的新闻在网上被刷爆。三天以后,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头条强势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当时很多朋友和新闻同行都评论说,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及时。我很“谦虚”地回复人家:不是很及时,是很超前!

事实上,今年三月“两会”一过,科技日报社就开始策划和组织这组报道,当时的舆论氛围还是“厉害了我的国”。但公众有必要了解更多的东西,尤其应该知道,“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甚至还受制于人!

正视差距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明年整整50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差距。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本来是常识,不是问题。可是,国内偏偏有一些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明明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了房子,非说自己有完全、永久产权。如果只是鼓舞士气也就罢了,可麻烦的是,发出这些论调的人忽悠了领导,忽悠了公众,甚至忽悠了自己,这就成了问题。

之前我访问日本,见到了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首席研究员冲村宪树,他是前文部省次官,对中国非常友好。他说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很快就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美国,所以日本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我对他说,你的结论正确,但前面说得不符合实际。中国要建成现代化强国,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冲村的观点在日本很有代表性,我们的舆论无疑对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只有认识到差距,才有可能弥补差距,否则我们的中国梦将永远是中国梦。就像《礼记·中庸》所说,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一件大好事:它让更多的国人正视了中美科技实力的巨大差距,惊醒梦中人!

▲6月21日,“ 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科学传播沙龙举办。科学传播沙龙是由北京市科协指导、北京科技记协主办的品牌活动。

卡脖子背后的共性问题

当前,还有太多的“卡脖子”技术让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扬眉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是否有一些共性原因阻碍了我们的脚步?我想是的,这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在科学上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但其实四大发明均属于技术范畴,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点关系。

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些倾向时至今日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没有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拍得很好。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从我们对很多职业的称谓上就能看出这一点,比如剃头匠、泥瓦匠等,很多教师自嘲,也管自己叫教书匠……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轻视操作,轻视实践”这种现象如今在中国依然很普遍。

不久前我访问德国,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我在工厂里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我本以为他们都是工人,后来才得知,原来他们都是工程师!正是凭借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可我们为什么总想要弯道超车呢?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你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都走曲线,但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照葫芦画瓢,通过一台引进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山寨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还能做得到吗?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我看到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能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文字已经主讲嘉宾本人审核,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