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的鲫鱼解剖击中教育痛点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9-04 17:29:15   阅读量:0

实验课不但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 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如果缺少实验课程,教育就会 变成走不快的“跛脚鸭”。

撰文/眉间尺(科技日报评论员)

“解剖鲫鱼的走红,提醒我们应该认真剖析我们的教育,反思教育究竟应给学生提供些什么?是一张光鲜亮丽的试卷,或者一个高分数,还是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提升?”

这几天,鲫鱼成了舆论热点。据说,在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有几位参赛学生因为“成功解剖鲫鱼,保送清华北大”。但实际上,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解剖鲫鱼只是竞赛试验操作的环节,大约只占总分值的十分之一。因此,轻佻地宣传“靠解剖鲫鱼上清华”或者随意调侃并不恰当。不过,解剖鲫鱼这项考试内容为什么一举击中人们的兴奋点,依然值得认真思考。

在我看来,原因在于解剖鲫鱼击中了当前教育的痛点,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中实验课和动手能力的期待与呼唤。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必备环节。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也不过分。”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也认为,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应在实验方面获得良好的初步训练,如果只是从课本上学习,不但引不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而且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换言之,实验课不但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缺少实验课程,教育就会变成走不快的“跛脚鸭”。

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当前教学体系设计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验课建设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存在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或许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或许是教育投入不够导致设施落后、师资缺乏,中学物理化学等课上往往只教课本知识。有时候,做试卷和背诵标准答案占据了学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一些按教学要求应完成的实验连演示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本该“做”的实验就停留在了“讲”的层面。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考试,甚至安排学生背实验,也就是把实验步骤和结果背下来,考试时照猫画虎地硬套到试卷上。可想而知,一个从来没有在实验室与鲫鱼相逢的人,或许对鲫鱼身上有几块骨头倒背如流,但在竞赛场上与鲫鱼猛然邂逅,被要求现场操刀时,就难免手足无措了。

因此,解剖鲫鱼的走红,提醒我们应该认真剖析我们的教育,反思教育究竟应给学生提供些什么?是一张光鲜亮丽的试卷,或者一个高分数,还是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提升?时至今日,大家已经认识到,做大做强制造业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动手能力强。德国人是世界公认工匠精神较强的民族,这与他们从小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是分不开的。

同时,实践也已经证明,实验课所具有的实践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做实验是激发好奇心和促进科学思维的好方法。而好奇心既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创新创造活动的起点。实验课的缺失会导致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匮乏,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实验课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的题中之义。■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