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可破坏造血干细胞DNA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1-30 13:51:33   阅读量:0

《自然》

酒精可破坏造血干细胞DNA

酒精的代谢产物是乙醛。为探究酒精和乙醛对健康的影响,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敲除了小鼠的ALDH2基因(该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将乙醛氧化为乙酸盐,使乙醛对DNA的影响最低)。敲除后,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中的DNA开始变得不稳定。接着,研究人员又敲除了小鼠的FANCD2基因,它是一种DNA交联修复蛋白,能帮助修复不稳定的DNA。敲除后,小鼠染色体的断裂和异常都显著增加。在受损DNA的影响下,小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功能严重受损,它们所产生的血细胞也将继续出现异常的性状。

亚洲约有5亿人口携带ALDH2基因突变,这些人的细胞无法正常降解乙醛,因此容易罹患酒精诱导的血液疾病。研究人员表示,人类的酒精摄入确实与癌症风险上升之间存在关联,建议人们“三思而后饮”。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布洛芬或降低男性生育能力

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止痛药,但服用该药物或可导致年轻男性生育能力下降。

丹麦和法国研究人员将31名18~35岁的男性志愿者分为两组,14人依照药物说明允许的最大剂量服药(每天两次各服用600毫克布洛芬),对照组的17人则服用安慰剂。连续服药14天后,服药组志愿者激素分泌失调,体内促黄体激素水平升高,而睾丸素与促黄体激素水平却出现下降。这种失衡症状医学上称为“补偿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通常在老年人群中出现。患者会出现生育能力受损、抑郁等症状,发生心脏衰竭或中风的风险也会升高。研究人员表示,志愿者短期服用布洛芬产生的效果是可逆的,但长期服用的后果是否可逆则为未知。

《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

低社会层级受不良生活习惯伤害更甚

人们都知道大量饮酒有害健康。但一项社会学的研究却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似乎能够左右酒精带来的健康风险。挪威研究人员对20余万名挪威成年人进行了30年的调查,掌握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与饮酒相关的疾病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经常饮酒(每周4~7次)的调查参与者中,只有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才更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参与者虽然同样饮酒频繁,受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概率却小得多。

即使是中度酗酒的参与者,心血管疾病患病情况也有层级之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参与者患病风险比地位较低者低33%。研究人员表示,社会经济地位对酒精相关疾病和死亡的影响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清楚与酒精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否确实对不同群体产生了不同影响、该现象是否涉及到调查中未发现的其他因素。但解决饮酒问题时,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

《当代生物学》

倭黑猩猩更爱“恶霸”

人类婴儿在3个月大时就能够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出喜爱之情。而倭黑猩猩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亲戚”之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喜好:它们更喜欢“坏人”。

研究者选取了雄性和雌性倭黑猩猩各12只。他们让倭黑猩猩观看包含“帮助者”和“阻碍者”形象的动画视频,并让它们选出视频中自己喜欢的角色。结果只有2只倭黑猩猩选择了“帮助者”,而11只倾向于选择“阻碍者”。随后,研究人员让倭黑猩猩与不熟悉的人类进行互动,人类或是给予帮助,或是造成妨碍。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倭黑猩猩都表现出对“阻碍者”的偏好。这种趋势在9岁以上的成年个体中最为明显。倭黑猩猩对阻碍者的偏爱,可能源自对群体中“优势个体”的敬畏。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倭黑猩猩产生这种偏好的动机。

《科学》

珊瑚礁白化事件将越来越频繁

近几十年来,珊瑚礁大规模白化事件的间隔已经大大缩短。由于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和酸化,目前珊瑚的白化速度几乎为上世纪80年代的5倍。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分析了1980~2016年间全球的100次珊瑚礁白化事件。80年代初,白化事件的频率是每25~30年才会发生一次,而现在平均每6年就会发生一次。当水温上升几摄氏度时,珊瑚虫就会把共生藻类驱逐出去,使珊瑚礁变白。除非水温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否则珊瑚就会死于饥饿或感染。但即使温度迅速回落,损坏的珊瑚礁也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完全恢复。研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上大部分的珊瑚礁几乎每年都将遭受高温的袭击。一个有力的佐证是:现在“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热带海面的平均温度都要比30年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温度高。未来,珊瑚礁的反复白化将成为世界范围的新常态。

《当代生物学》

犀牛DNA数据库让偷猎者插翅难逃

在许多刑事案件中,DNA是将犯罪嫌疑人指向犯罪现场的关键证据。不过,不仅人类DNA能协助破案,犀牛的DNA也能帮助科学家抓捕非洲的偷猎者。

犀牛DNA数据库“RhODIS系统”成立于2010年,目前包含2万多件来自活体和死亡犀牛的样本。研究人员从数据库中选择了来自3085头白犀牛和883头黑犀牛的样本,比较了特定模式在其基因组中某些位点重复的次数。这些测序结果能够揭示不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还能够利用上述3968头犀牛的遗传数据,计算偷猎现场采集到的样本与特定犀牛匹配的概率。迄今为止,已有120多项刑事调查将基于RhODIS系统的基因证据作为法庭上诉的重要证据,成功将一些偷猎者送入了监狱。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扩充数据库的样本数量,帮助保护犀牛不受偷猎者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