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需要更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02 16:57:37   阅读量:0

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细节性问题的不断追问与反思,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行为,应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撰文/林群(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习总书记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三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

教育既要讲“定理” 更要讲“道理”

习主席的总结是对当前基础教育方式的指导。传统教材学知识图快图用,采取“知其然,拿来用”的方式,可以快速培养出大批专家。但对培养少数学者,知其然还不够,必须知其所以然,“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以数学为例,只讲定理(知其然)不讲道理(不知其所以然),或者只给“金砖”不讲“点金术”,对解决应试以及快速培养专家行之有效;但对培养学者,不仅讲定理更要讲道理(即不仅讲证明,更要讲发明)。教材、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讲道理”?就要学习习主席讲的这“三性”,这就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史已经说明各种大发明实来自“三性”。如阿基米德的澡盆故事、爱因斯坦的指南针故事……都属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都经过了自由畅想、大胆假设,再认真求证。

可惜,当前教育缺失这“三性”,难以培养大学者。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要学习习主席的科学方法论,对本学科苦下功夫、千锤百炼,创造一个又快又好的既能培养专家也能培养学者的教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学体系。

教育发展需要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

大多数人认为专家与学者是一类人,其实专家是指对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有专门研究或发言资格的人。而学者指知识分子,指有思想体系,并通过其思想体系对各种问题(指宏观问题)有观点、立场和见解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研究,探索反思,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努力做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反思是一种梳理,是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行为系统化的审视,是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教学行为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反思的过程既优化了教育教学效果,又推进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教师即研究者,研究即教育本身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由“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知名教育家李镇西认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教育科研其实就是解决我们自身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难题的过程。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细节性问题的不断追问与反思,实质上就是一种研究行为,应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中小学教师做研究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更要通过持续性地研究以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一名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对其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是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记者李荔根据“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院士寄语”整理补充